|
在教學工作實踐中,不斷探索,總結經驗,積極改進教學方法,設法提高教學質量;幫助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注重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原則,堅持教育創新。 為加強本科生理論教學與實際相結合的能力,連續30多年來組織剛進入大三的同學成立多個項目行動小組,通過自願報名,讓他們較早地介入到科研工作中來,犧牲休息時間無償指導他們開展科研工作。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效果;主要表現在:充分調動了同學參與科研的主觀能動性,明确了學習的目的性;強化了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意識;實踐環節比不參加科技創新小組的同學進入狀态快;基礎理論和實際結合的能力及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大為加強;提升了同學整體工程設計能力;協助老師完成部分科研工作,完成了許多技術積累,為申報專利創造了條件,近幾年來,連續申報授權各種專利20餘項;參加工作後能較快地适應本職工作,提高了學校在社會就業的競争力。 |
孫斌煜,工學博士,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澳大利亞卧龍崗大學高級訪問學者。“鋼鐵冶金”學科首席學科帶頭人,山西省青年骨幹教師,山西省機械工程學會理事,山西省政府高級聯系專家,國家獎勵評審專家,國務院特貼專家。 |
|
|
做好本職工作是師德的基本要求。長期以來,馬強老師一直奮戰在教學工作第一線,先後承擔多門課程的教學工作,教學效果一直深受學生好評。連續多次獲得材料學院“教學質量獎”;獲得材料學院“教學先鋒崗先進個人”稱号;被評為“優秀班主任”以及“優秀共産黨員”。 教師對學生的愛,是師德的核心。馬強老師在擔任班主任期間,給予了學生很大的幫助與關心,包括幫助學生做好助學金評選,盡量減輕貧困學生的經濟壓力;鼓勵并帶領學生參加各種活動和競賽,鍛煉學生的綜合能力;多次找學生私下談心,解決他們的實際困難;送生病學生去醫院檢查治療等。該班學生2019年獲得多項一、二、三等獎學金;一名學生發表SCI論文一篇;三名學生分獲省級金相大賽一等獎和二等獎;四名學生分獲第五屆中國大學生材料熱處理創新創業大賽二等獎和三等獎。 師德 —— 不是簡單的說教,而是一種精神體現! |
馬強(1971.09),女,漢族,江蘇丹陽人,中共黨員,碩士學曆,講師。 |
|
|
在工作中努力做到教學與科研相互促進,在教學中愛崗敬業,以學生為中心,勇于探索實踐,注重自身修養,先後獲新浦京澳官网平台入口優秀班主任,優秀共産黨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先進導師稱号,師德師風建設先進個人榮譽稱号。主要研究方向是材料先進制造工藝與設備。 在科研工作中,刻苦鑽研,先後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項(面上2項,青年1項),山西省自然科學基金(青年)1項,山西省重點研發計劃1項(合作單位負責人)。獲山西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3項(自然科學類,科技進步類,技術發明類各1項),國家專利優秀獎1項,發表科技論文30餘篇,授權國家發明專利10餘項。 |
齊會萍,女,中國共産黨黨員,工學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長期從事塑性成形工藝與設備相關的教學與科研工作。 |
|
|
“教書育人”、“傳道授業”既是是教師的職責,更是教育目的之所在。我所理解的師德師風就是一個教師日常工作中所應遵循的行為準則,就是用敬業的心做專業的事進而達到精業的狀态。 師德師風的立足點首先是如何為師。授業的前提是具備足夠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因此我始終堅持學習專業知識,努力提升專業素質,積極參加各種學科學術研讨會,通過吸收專業信息、開拓眼界,不斷提高專業水平。作為訪問學者在渥太華大學學習期間,我選修了4門專業課,同時參加了高等教育教學理論學習。深入了解了渥大乃至整個北美地區本科生、研究生培養理念與教學方法,并将其中“引導“、”反饋”、“破冰”、“測試”等教學手段應用于教學過程中。立德以樹人,笃行以向學。希望以敬業的精神和博學的目标為指引在平凡工作中履行教育報國的職責。 |
安紅萍(1973.09-),女,漢族,山西平遙人,中共黨員,工學博士,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長期從事材料成型及控制方向的教學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大型鍛造理論及應用。 |
|
|
自2003年本科畢業後進入新浦京澳官网平台入口任職,從教以來,一直工作在教學第一線,熱心于教育事業,思想積極進取,工作踏實勤勉,教學精益求精,在各項工作中取得了突出的成績,受到了學生的尊敬和喜歡,同事的贊揚和認可。 近五年來,積極參與學校和省教育廳組織的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大賽,獲得校一等獎和二等獎各1次,獲得省優秀獎和三等獎各1次,為學校獲得榮譽的同時,極大地提高了自己的教學水平,形成了自己的授課風格,使學生保持學習興趣,并在輕松的環境中獲取專業知識,連續多年生評教成績名列學院前列。主持校級和省級教研項目各1項,參與教研項目2項,榮獲校級教學成果一等獎和省級教學成果一等獎各1次,發表教研論文2篇。通過以上探索和實踐,該教師對焊接技術與工程本科專業教學工作和專業建設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
李科(1980.09-),男,漢族,山西長治人,中共黨員,工學博士,副教授,國際焊接工程師(IWE),金屬增材制造材料及工藝學科帶頭人,任增材制造實驗室主任、山西省增材制造學會理事。 |
|
|
“世界上最難的事之一是把自己的思想裝進别人的腦袋裡,而老師就是這樣的人”。如果老師能把書上的或是自己的想法、觀點裝進學生的腦子裡,從傳統意義上講,應該算是一個比較成功的老師了。但如果僅僅是把我的觀點裝進五十個學生的腦袋裡,那麼這五十個學生對這一個問題就隻有一個觀點,那就是我的觀點。然而,世界之所以多彩就是因為多樣。在學術界,如果我們都用一種思想,沒有不同思想的碰撞沖突,就沒有了創新、沒有了生機,也不會進步。 一份耕耘,一份收獲,教學工作苦樂相伴。雖然在輔導學生的時候經常被大家問得頭昏腦脹,但看到學生自己能夠自己開展科研工作,發表出高水平SCI論文時,心裡有說不出的高興;同時,能夠得到學生們發至内心的肯定與評價,心中也倍感欣慰。 |
王凱悅,男,1985年11月生,教授,陶瓷材料學科負責人,天津大學與英國布裡斯托大學聯合培養博士,西安交通大學博士後,曾在美國加州大學歐文分校、加州大學河濱分校、加州州立大學北嶺分校做訪問學者。 |
|
|
學高為師。人們常說:“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要有一桶水。”然而在知識經濟的時代背景下,要做一名優秀的教師,除了擁有該學科的淵博知識外,還要有支撐“知識更新”的源源不斷的源頭活水,隻有這樣才能真正在教學過程中做到厚積薄發遊刃有餘,保證教學質量。為此在日常教學科研過程中,我對自身的學習也不敢有絲毫懈怠,時時刻刻以“學無止境”來提醒自己,刻苦鑽研教學内容、教學方法、認真備好每一堂課,緊跟時代步伐和學科發展前沿,革新教育理念,努力提高自己“傳道授業解惑”的能力,積極開發專業課程中的德育資源,争取使學生們每堂課都滿懷期望而來、滿載收獲而歸。 在課堂上,我會結合國際國内形勢,講我們鋼鐵行業在國家富強、民族振興過程中所肩負的責任與曆史使命,從學生成長出發,使學生充分認識到學好專業知識就是愛國,學好專業知識就是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以此來調動同學們的愛國熱情和學習積極性,使同學們從為自己發展的小我提升到為社會進步而努力學習的狀态;通過講一些行業的小故事,如一些新材料和新工藝研發過程中經曆的各種困難,使同學們明白“天上不會掉餡餅,努力奮鬥才能夢想成真”,使同學們從内心認識到拼搏奮鬥是我們成長成才的必經之路;通過去年的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工作,使我對革新教育理念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認識到課堂教學還要更多地注重學生終身學習能力和職業道德的培養,因此我會通過一些先進模範人物的事迹,使學生理解作為一名工程師的職業道德,以此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
劉光明,男,漢族,山東濰坊人,中共黨員,工學博士,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新浦京澳官网平台入口副院長,山西省“三晉英才”青年優秀人才。長期從事冶金機械和軋制工程方向的教學科研工作。 |
|
|
我動起來。已經調任的李志權書記在我們教研室的黨員會議上說過,黨淑娥老師講課時會在教室裡來回走動,随機走到某一位同學跟前拍拍他的肩膀讓他回答問題。所以這是我偷師學的一招。聽起來簡單做起來也簡單的一個方法,實際上效果很好。尤其是對于那些打瞌睡的、看手機的、盯着就能學一學的同學來說,你的時時幹擾就能讓他們将注意力放在課堂上。 讓學生動起來。我自己動起來隻要一杆激光筆和不怕麻煩的心思,但想讓學生動起來就難了。即便是前幾排看起來在聽課的同學,有很大一部分都是隻用到了大腦的記憶區,而沒有調動起思考區。針對這一點,我有在教學中設計了“很多的問題”以及學生PPT彙報的環節。 給一個學習的理由。我認為學習的動力無非來源于兩點,要麼從學習中獲得快樂,要麼獲得學習帶來的紅利。能體會到學習快樂的學生自不用我們多費心。而大多數的學生并沒能在學習中獲得快樂,畢竟相比較遊戲、影視等娛樂,學習還是一個枯燥而艱難的事情。學到多少專業知識和畢業後的薪酬挂鈎,某一門專業課對學習專業知識的重要性,某一章節在整門課中的必要性,某一個知識點在某一章節中的重要性。 |
張雯(1983.04-),女,漢族,山西運城人,中共黨員,工學博士,副教授。長期從事無機非金屬材料方向的教學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功能材料的制備及性質研究。發表科技論文5篇。 |
|